为什么爱因斯坦是苏黎世毕业的却只当了个专利局小职员?

更新时间: 2025-04-17 19:36:37 浏览:13


1952年爱因斯坦拒绝了以色列总统职位的邀请,他说自己缺乏政治经验,他想专注于科学。

为什么能够摆脱物质主义的困扰而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

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那么人的思想就能够实现自由。

1922年爱因斯坦接受日本改造社的邀请到日本讲学,讲学期间在上海短暂停留,这个期间受到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讲学邀请,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期待其讲学,中国学术界开出了1000英镑的价格,这个价格高于中国学者平均水平。不过,中国讲学邀请被爱因斯坦拒绝了,这段往事有不同历史解读,爱因斯坦是因为钱的原因而拒绝到中国讲学被解读成了主流,当然还有观点是中国当时军阀混战安全没有保障,况且爱因斯坦不懂中文担心交流质量。

科学与物质,这两者的平衡是人生无解的相对论。

回到1900年,爱因斯坦在苏黎世求学的历史,那是他人生真正的开始和学术起步关键节点,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一个科学家愿意为一个专利局三等技术员职位浪费青春,这个问题关乎职业生涯规划,同是年轻人的我们与爱因斯坦共情了。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经历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涵盖了他的学术成长、思想萌芽以及个人生活的重大转折。以下是他在苏黎世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1. 早年求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入学波折: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首次尝试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工程系,但因文科科目(如语言和历史)成绩不佳未被录取。随后,他听从建议前往瑞士阿劳(Aarau)的一所中学补习,这段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深受启发,开始质疑传统教育模式。

- 正式入学与大学生活:

为什么爱因斯坦是苏黎世毕业的却只当了个专利局小职员?

1896年,爱因斯坦通过入学考试,进入ETH的“师范系”(数学与物理教育专业)。他对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充满热情,但厌恶刻板的课程安排,常逃课自学麦克斯韦、马赫等人的著作。他与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Marcel Grossmann)成为挚友,后者后来在数学上帮助他完成广义相对论。

- 与教授的关系:

爱因斯坦与ETH的教授关系复杂。他尊敬实验物理教授**海因里希·韦伯**(Heinrich Weber),但因反感其保守的教学方式而冲突不断。数学教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起初认为爱因斯坦是“懒狗”,但后来闵可夫斯基的几何化时空观成为相对论的重要数学基础。

2. 毕业与职业困境

- 艰难求职:

1900年,爱因斯坦以中等成绩毕业,但因个性叛逆未被ETH留任助教。此后两年,他靠代课和家教维生,甚至一度考虑卖保险。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学术体制的批判,也让他意识到经济独立的必要性

- 专利局工作的契机:

1902年,在好友格罗斯曼父亲的推荐下,爱因斯坦进入伯尔尼专利局担任三级技术员。尽管此时他已离开苏黎世,但这段经历得益于他在ETH积累的物理与工程知识,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研究时间。

3. 重返苏黎世:学术巅峰的起点

- 苏黎世大学任教:

1909年,爱因斯坦离开专利局,首次以副教授身份回到苏黎世大学任教。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尽管薪水低于专利局,但他终于能全身心投入研究。

- 教学风格:他的课堂以自由讨论著称,常鼓励学生质疑权威,但初期因缺乏教学经验,课程内容艰深难懂。

- 学术突破:在苏黎世期间,他进一步发展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并开始与数学家**马塞尔·格罗斯曼合作研究引力场方程的张量形式。

- 与苏黎世学术圈的互动:

爱因斯坦常参与苏黎世咖啡馆的学术沙龙,与哲学家**石里克**(Moritz Schlick)、数学家**阿道夫·赫维茨(Adolf Hurwitz)等人探讨科学哲学问题。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深刻影响了他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

4. 个人生活:婚姻与家庭

- 与米列娃·玛丽克的爱情:

在ETH求学期间,爱因斯坦与同学米列娃·玛丽克(Mileva Marić)相恋。两人因对物理的共同热爱走到一起,但婚姻因性格差异和学术竞争逐渐破裂。1903年结婚后,米列娃随爱因斯坦迁居伯尔尼,但她在苏黎世的经历始终是两人关系的重要背景。

- 苏黎世的文化影响:

威廉希尔体育官网入口

苏黎世的多元文化环境(德语区与法语区的交融)塑造了爱因斯坦的世界主义视野。他在此放弃德国国籍,成为瑞士公民,这一身份象征着他反对民族主义的态度。

5. 苏黎世的思想遗产

- 相对论的萌芽:

尽管狭义相对论(1905年)诞生于伯尔尼专利局时期,但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大学期间(1909-1911年)的思考为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他后来回忆:

在苏黎世的日子里,我意识到引力问题必须通过时空几何来解决。

- 对教育的反思:

苏黎世求学与教学经历让爱因斯坦形成独特的教育观。他批评填鸭式教学,主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后来贯穿他的公共言论。

总结

苏黎世是爱因斯坦科学生涯的摇篮:

- 学术上:ETH的教育(尽管充满矛盾)为他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苏黎世大学的任教生涯推动了他对相对论的深入研究。

- 思想上:瑞士的自由氛围和反权威传统塑造了他独立批判的精神。

- 人生轨迹上:从青涩学生到世界级学者,苏黎世见证了他人生的关键跨越。

爱因斯坦曾感慨:

“我在瑞士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那里教会了我如何自由地思考。”

苏黎世的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更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起点。

伟大的开始往往是平凡的,狭义相对论的萌芽在于爱因斯坦在法语和德语社区生活里自由体验,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人能够在文明进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那么他就能能够大多程度获得自由,物体运动规律带来社会的变革,决定运动规律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衡量标准中能够获得价值体现,苏黎世的专利局里为有价值的创造颁发证明材料,验证每一个发现的真实性需要相对的能力。

论文的索引部分是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安全感,论文独立观点是我们看到不一样事情的角度自我证明,人的人生规划从婴儿到职业人士,吃奶和吃肉是一样的重要,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的科学探索才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专注度。